(资料图)
原标题:刹住“恶意抢注风”
连日来,“山河大学”“淄博烧烤”等热点引发的恶意抢注商标事件再次走到社会聚光灯下。恶意抢注商标早已不是新话题,多数恶意抢注者抢注成功后,将商标闲置,待价而沽,甚至同一主体囤积数量多达几百件上千件商标。
为什么恶意抢注商标行为屡禁不止?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有利可图。商标是宝贵的资源,商标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在特定商品或服务上以区分来源为目的排他性使用特定标志的权利。商标权在商品经济社会具备巨大的商业价值。身处流量时代,哪里有热点,哪里就不会缺少不法机构嗅着商机“傍名人”“蹭热点”恶意抢注商标。甚至网友的一句网络热梗,也能成为恶意抢注者的“猎物”。违法成本过低以及守法意识淡薄,让恶意抢注者屡屡铤而走险。
无论出于何种目的,恶意抢注商标行为都严重扰乱了商标注册秩序,损害了社会公众利益,逾越了商业道德底线,更触及了法律红线。对此,有关部门应强化监管,刹住这股恶意抢注之风。
一方面,要严把审核关卡,将监管的关口前移,让恶意抢注者无机可乘。不仅要在立法上明确非正常商标申请及恶意抢注行为的特征和罚则,还要充分发挥商标代理机构、审查机构的审核作用,通过提高商标申报门槛,在商标申请提交、注册审查等环节,加大对非正常或非善意商标申请行为的识别和拦截力度,将商标抢注控制在合法合理的范围内。
另一方面,要提高违法成本,从而压缩不法机构获利空间,让恶意抢注者无利可图。从2021年《打击商标恶意抢注行为专项行动方案》开始,国家知识产权局连续3年发布政策文件,释放从严治理信号。各有关部门要在此基础上协同配合,建立健全恶意注册嫌疑人名单数据库,实行信息共享,形成监管合力,对涉事企业及个人有效实施联合惩戒,最大程度切断恶意抢注商标的非法获利链条。
应当说,相关法律和监管体系的完善一直在路上,经营主体和消费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仅今年上半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累计打击商标恶意注册就达24.9万件。申请人慑于法律和政策威严主动终止违法违规行为,撤回申请、注销商标等共20.4万件,占比达81.9%。
严厉打击恶意抢注商标行为,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不仅是保障权利人合法权益的必要手段,更是维护市场正常秩序、营造优质营商环境的必然要求。“恶意抢注之风”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也给各级监管部门提了个醒,下一步,应在监管全链条上继续发力,进一步规范知识产权保护,从而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有效提振市场信心。(臧梦雅)
关键词:
推荐内容
- 刹住“恶意抢注风” a>
- 通用双门Coupe电动车预告图发布 采用奥特能平台 a>
- 8月14日软件开发板块涨幅达2% a>
- 王传福的坚持与突破,造就如今的全球第一比亚迪 a>
- 棱柱表面积和体积公式(棱柱) a>
- 绿沸石商品报价动态(2023-08-14) a>
- 澳大利亚央行称通胀最糟糕时期已过 政策进入“校准阶段” a>
- “卡努”残余环流带来暴雨致辽宁7座水库超汛限 a>
- 农业农村部紧急部署蔬菜抗涝减灾和秋冬生产 a>
- 新疆板块午后走高 新疆交建封涨停 a>
- 西部证券:三季度为医美行业传统消费淡季,建议调整期逢低布局 a>
- 河北网友电信话费凌晨被双倍扣费,客服回应系升级系统,此前中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净利润201.53亿元同比增长10.2% a>
- 新股前瞻|泓基集团:第一大客户贡献营收约7成 依赖后遗症“刺伤”盈利 a>
- 港元拆息普遍反弹 隔夜息报3.65%创近一周新高 a>
- 财报前瞻 |获华尔街看好 塔吉特(TGT.US)能否证实业绩向好? a>
- 电动车、三轮车呼啸穿行,为何北京这条绿道走着这么不踏实? a>
- 骗子冒充某单位工作人员,汕头张先生损失一万多! a>
- 西安长安区山洪泥石流已致21人遇难,仍有6人失联 a>
- 第六届研学旅行发展大会暨红色研学综合实践座谈会在四川蓬溪隆重召开 a>
- 2023暑期档总票房破170亿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