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门可罗雀、如今游客不断 杭州小众博物馆缘何成“网红”?
发布日期: 2021-09-16 15:37:46 来源: 每日商报

每天早上7点,年近八旬的高继生都会像往常一样,准时到达单位,用抹布轻轻擦拭陪伴了自己多年的“老伙计”,小心翼翼地检查它们的每一个零部件。他的办公地点,位于杭州拱墅区的永和坊小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宝藏地”——中国首家照相机博物馆,杭州高氏照相机博物馆。

这座不大的博物馆,“藏”着2500多件宝贝,其中,年龄最大的“老家伙”诞生于清代,最远的那位是从英国请回来的。还有不少是和杭州、西湖息息相关的孤品,他们一起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成长。他一直希望自己的博物馆能够成为杭州的一张文化名片。

最近这两年,高继生觉得自己似乎离梦想又近了一步,登门拜访的访客明显增多了,还有不少人从国外专程赶来参观。但随着博物馆的日益走红,他一方面觉得自己的坚持正在为更多人所看见,另一方面也不免感到担子愈发沉重。

“对于自己承担运营资本的小众博物馆来说,想要维持运作并不容易,今年光我知道的就已经有两家关闭了。”谈起这个话题高继生颇为无奈。根据不完全统计,而杭州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加起来远超100家,其中就包含了像高氏这样的小众博物馆。在他们人气暴涨的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坚持?

各路人士慕名而来

小众博物馆“火了”

据高继生介绍,仅今年过去的8个月,照相机博物馆就接待了包括纽约大学、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复旦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在内的国内外80多所高校的师生。此外,还有一些年轻人通过小红书、抖音等平台慕名而来。

相关数据表明,2016年至2020年,中国博物馆的年度参观人数由7亿人次增长至12亿人次,平均每年增加1亿人次,显然,“博物馆游”成为时下最火爆的游览方式之一。伴随着市民对众多博物馆关注度的提高,一些偏小众、冷门、专业的场馆,开始走进大众视野。

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温州姑娘谭茵是个新杭州人,上周末,她和朋友相约一起前往河坊街的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参观。“国大城市广场有一家专营店,我逛街的时候曾经去过,正好在那里听到博物馆的消息,就赶紧约着小伙伴一起来了。”小谭说,她平时就比较喜欢逛博物馆和艺术馆,“这还是我第一次参观类似的场馆,比想象中的要震撼,打破了我对小众博物馆的印象,接下来我准备打卡更多类似的地方。”

与谭茵相比,同样在杭州工作的苏晓韵可以说是个不折不扣的博物馆“发烧友”,基本上只要有时间就会去不同的地点打卡,“吴山广场附近有很多‘小而精’的专业博物馆,像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浙江吴越古陶瓷博物馆都在那一片,虽然地方不是很大,但是针对的都是某个方面,一圈逛下来会获得很多有趣的知识。”

苏晓韵告诉记者,最近这两年她总能在朋友群里刷到身边的人去逛博物馆的消息,“而且大家也会相互交流,还会组团一起去,比如我有一个朋友大学是历史专业的,对于古代文化比较了解,每次和她一起逛博物馆,我都可以吸收到新鲜、专业的知识。”在她看来,这些“术业有专攻”的场馆,充满乐趣,让人大开眼界。

从冷僻到火爆,小众博物馆的走红,不禁让人想问,“吸粉秘籍”究竟是什么?

花费22个月工资只为一台相机

“内功”深厚成金字招牌

区别于综合型博物馆,小众博物馆在规模、藏品数量、品级等方面并不占优势,但它们往往是某一特定领域的“领头羊”,在专业上有着深厚的“内力”,正是这种不可替代性牢牢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在古董照相机收藏圈,高继生属于绝对的“隐士高人”,他手中的藏品吸引着无数访客登门,来聆听这些相机背后的故事。

走进位于永和坊的展厅,两个房间摆满了高氏祖孙三代近80年来的收藏积累。“我这里收藏着自清代以来的2500多件藏品,其中有不少是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孤品,找不出第二台。”

进门的第一个展柜,陈列着照相机的鼻祖,咱们杭州姑娘黄履于1810发明的“千里眼镜匣”。它的出现,比法国人达盖尔发明的世界上第一台照相机还要早20年。

在它的身后,是如今唯一存世的“西湖牌样机”,“相机是我花了4年时间磨下来的,1974年,整整22个月工资加上母亲三枚金戒指凑齐的800块从上任持有者手里买来的,这个价格在当时,可以在杭州买100平方米楼上楼下的房子!”高继生回忆,1993年曾有位台湾老板提着两个皮箱专门登门求取这台相机,但他考虑再三拒绝了。

在杭州,和高氏照相机博物馆一样“基本功”扎实的小众博物馆还有很多,中国第一座铜雕艺术博物馆就是其中一家。它由“铜雕父子”朱炳仁和朱军岷,耗费150吨余铜,集百年铜艺世家五代传承艺术精华建造而成。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江南铜屋”。

“江南铜屋”现有藏品2000余件,包括中国第一套铜家具,朱炳仁首创的紫金刻铜壁画、高温珐琅彩铜壁画、艳丽明快的冷彩画等,这些兼具艺术价值和时代价值的藏品,俨然已经成为该馆吸引游客的“金字活招牌”。

(记者 周雨菲)

关键词: 门可罗雀 游客不断 杭州 小众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