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患者有尊严地就医 让生命重燃希望之光
发布日期: 2021-08-04 13:48:40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听着柔和的音乐,安静地做手工,坐进智能减压舱,集体做健身操,小商店里当售货员……一群特殊的病人正接受药物治疗外的物理加心理疗法。眼前和谐的就医场景,颠覆了记者对精神疾病患者就医的认知。

与综合医院和一般专科医院不同,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医院接诊的患者主要是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等精神疾病患者。过去,人们一想到精神疾病医院,大多是“捆绑式”“撕裂式”的恐怖场景。如今,这家医院从硬件到软件,从“微观服务理念”到“大精神卫生观”都做出一个样板——为患者提供身体、心灵、精神等全方位的照料和治疗,让他们有尊严地就医问诊,复燃生命希望之光,这也是践行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培育人民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重要举措。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善待

受社会急剧转型、工作节奏加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进入心理问题高发期,许多人因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疏解而导致失眠、抑郁等病症,甚至发展成重症患者,成为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在内蒙古第三医院,“一床难求”是常态。

门诊楼问诊的人络绎不绝,他们大多是精神及心理疾病患者。住院病房基本是重症需要干预的患者。精神科主任医师白银霞说,多数重度精神疾病患者对亲近的人有着严重的逆反和敌对,这意味着患者从住院的第一天起,医护人员既要进行医学护理,还要进行生活护理,细致到盯着患者吃好每一顿饭,因为进食不好,药物的毒副作用会更明显。

记者第一次走进精神疾病医院的病房,与想象中狂躁不安的状况不同,眼前的患者竟都平心静气。面对记者的疑惑,白银霞解释:“这些病人已经顺利度过挣扎期,病情得到控制,正在为回归社会做过渡训练。”她说,从发狂到镇静,患者和医务人员留下太多“痛并快乐的回忆”。一次,一位妄想、幻听患者突然感觉危险来袭,非要冲出医院,护士赵春芝在阻拦中被打得牙齿松动、流血,硬是安抚住了患者。

“我也被患者踹过、捶过。恨他们?他们只是病了,即使我们挨打受骂,也要对生命保持最高尊重,这是职业要求。”白银霞说。

在这里工作了30年,副院长陈丽霞接诊过形形色色的患者,她擅长与 “另一个世界”的他们对话。“很多人认为精神疾病患者不可理喻、难以沟通,其实不是这样。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只是迷路了,设身处地理解他们,更好地建立信任关系,才能带着他们找到疾病的出口。”陈丽霞说,长期在“两个世界”里进出,理解患者的同时又不受患者心理干扰,这对所有精神科医生来说,既是挑战又是基本功。

让患者实现有尊严地就医问诊

几十年来,从一名基层医院院长成长为三甲医院的院长,隋晓杰见过太多精神病患者被周围人嫌弃、五花大绑关在笼子里等情形,他为患者没钱治疗或治疗不及时酿成一个个悲剧而难过。初到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医院时,面对房屋破旧、基本医疗设备短缺、患者就医不便的现状,隋晓杰东奔西走谈项目跑政策,通过提升服务理念让患者实现有尊严地就医问诊。

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的第一步,就是打造一个高水平的专科医院。早在2012年,内蒙古第三医院新址建设就已立项,可受限于征迁等难题,迟迟动不了工。2016年上任,隋晓杰开始从村到自治区逐级协调相关事宜,新址第二年便破土开建。财政总计投入4.28亿元,医院新址于2020年投入使用。

位于市中心的医院旧址也没有被荒废,而是围绕当前人们普遍出现的睡眠等问题,设置了睡眠医学中心、心身健康体检保健中心等4个中心,可以最大限度地排查和治疗精神类基础疾病,把精神类疾病的治疗关口前移。“睡眠不好可能是焦虑和抑郁作祟,治疗睡眠问题其实是把早期的焦虑、抑郁等精神疾病扼杀在摇篮里,治小病防大病。”隋晓杰说。

患者就诊的“硬件”上去了,医疗服务水平等“软件”提升则更难。前几年,内蒙古第三医院高级职称的医生月收入三四千元,技术骨干流失率高,人才梯队极不稳定。从事精神科的医生少,医生对医院没信心,诊疗积极性不高,直接导致不少患者“该入院没入院”。医院领导班子开始着力改变这一状况,一方面向财政争取资金,一方面贯彻落实公立医院“两个允许”、推开绩效改革,运用“工作量积分法”,坚持质量为根、服务为本、优绩优酬,充分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现在,优秀的高级职称医生月收入近2万元,精神科医护人员的整体待遇和社会地位有了明显变化。

医院还与外地大医院寻求合作,组织医生队伍前去进修学习。目前,内蒙古第三医院已与北京回龙观医院、北大六院、北京安定医院等众多医院建立合作,引进北京知名专家来院建立名医工作站,定期出诊,精神疾病患者在内蒙古就能享受到北京知名专家的诊疗。合作更促进了“传帮带”,过去5年内蒙古第三医院的医务人员通过耳濡目染、外出北上广学习,迅速成长,目前精神类疑难病已能够实现自治区内治疗。

在医院新址挂号窗口,记者看到前来就诊的患者不绝如缕。近年自治区医保局对精神疾病患者群体的支持力度大增,与3年前相比,住院报销额度翻了一番,使得患者敢看病也看得起病。

绵绵用力拆卸“不定时炸弹”

“对精神疾病患者负责,不能坐等患者上门,更要主动发现和救治那些隐蔽处的患者。”隋晓杰说。2017年,内蒙古多部门联合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筛查攻坚战。内蒙古第三医院承担卫健部门职责,对全区展开地毯式筛查。经筛查,全区共发现有11万余名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目前,这些患者分别建立档案,正在接受全区26家精神卫生专科机构的系统治疗和社区医生的随访康复治疗。

2018年,内蒙古第三医院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及北京大学中国社会调查中心合作,历时3年完成了内蒙古居民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参照调查结果,“十四五”期间的精神卫生工作,内蒙古计划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

“‘治未病’就是预防先行,把居民心理健康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陈丽霞说,医院目前将三分之一的时间和三分之一的人力布局到了预防工作中。比如,医院面向社会不同人群,每年开展大型精神卫生健康教育宣讲至少70场,覆盖了中小学生、老年人、党政干部和企事业人员等各种群体,引导全区群众科学缓解压力,正确认识和应对常见精神障碍及心理问题,有效防治相关心理疾病。

《内蒙古自治区精神卫生条例》于今年5月施行,内蒙古成为全国为数不多就精神卫生工作立法的省区之一。该条例把“预防”写入其中,很多规定非常具体,如“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建立突发事件心理危机干预专业队伍,发生突发事件后及时组织开展心理援助服务”。

经过多年努力,与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精神卫生预防、治疗、康复服务体系建成,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要成果。“十三五”期间,全区精神卫生专科机构由8家增至目前的26家,总床位数由2997张增加到6442张,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数由406名增加到803名。

同时,内蒙古第三医院牵头制定《内蒙古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方案》,全区嘎查(村、社区)级心理咨询室或社会工作室覆盖率达到70.89%,中小学、高校心理辅导室实现全覆盖,精神专科医院和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均开设了心理门诊。全区严重精神障碍报告患病率实现大幅提升,从2.25‰升至4.64‰,因精神疾病导致的肇事肇祸鲜有发生,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目前,内蒙古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管理工作在全国遥遥领先,2019、2020年连续两年评分全国第2名。

“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涉及精神卫生、心理学、社会工作等多个学科,其中,精神卫生部门是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直接承担者,任重而道远。”内蒙古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许宏智介绍说,“十四五”期间,内蒙古将进一步实现将精神卫生发展着力点由规模数量发展向以内涵质量建设的转变,推动“大精神卫生观”进一步落地。

(记者 张丽娜 王靖)

关键词: 让患者 有尊严 就医 让生命 重燃 希望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