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低龄化问题根源在哪?
发布日期: 2021-03-19 16:03:14 来源: 北京商报

花一样的年纪,血一般的现实。接连两天,两起杀人藏尸案霸占热搜,15岁中学生弑母藏尸冷库,13岁男孩杀害6岁邻居并藏尸。

《隐秘的角落》在现实中轮番上演。地域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未成年身上,却一再展现出这个年龄难以承受的罪恶。

半个月前,刑法修正案正式施行,最低刑责年龄下调至12周岁。过往类似案件中,行凶者往往因没有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而未承担刑事责任。因此,社会上曾流行“14周岁保护伞”的说法。

法律是底线,走到这一步之前,能否解决个案背后折射的社会问题,格外值得深思。多起未成年犯罪案件中,原生家庭被提及最多。正如《隐秘的角落》里的朱朝阳,父亲角色缺位,母亲角色越位,家庭是避风港也是受难所。一些孩子成长在不幸的环境中,天真演变为自私,乖巧发展为隐忍,心里充满了“隐秘的角落”。

获得第91届奥斯卡金像奖提名的《羁押》,找了两名可爱的演员来扮演10岁的凶手。作品背后是1993年2月发生在英国利物浦的真实凶杀案,2岁男童被残忍虐待致死。这2名现代英国历史上年纪最小的、被定罪的凶手,一人生活在破裂的家庭中,另一人则深受“大欺小”的欺侮。

家庭关怀不足,社会引导缺位,暴力文化泛滥,再加上淡薄的法律意识,联手塑造了一个个跌入深渊的朱朝阳。再加上飞速发展的现代世界,有了触手可及的网络,信息泛滥、鱼目混珠、善恶莫辨,孩子还没发展出辨别是非的能力,就已经被是非围困。孩子们通过屏幕窥见的世界,可能是个异想天开的世界,是个扭曲变形的世界,是个娱乐至死的世界,也是个潜藏罪恶却无法辨析的世界。

3月17日,一则“广电拟规定设立未成年人频道”的消息在业内传开。根据这份征求意见稿,相关机构应设立未成年人专门频率频道、未成年人专门时段等,防止出现成人化和过度娱乐化的内容。舆论之所以对此反应强烈,多是希望通过未成年频道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将成年与未成年世界进行人为切割,防患于未然。

小恶魔出没,未成年犯罪低龄化的警钟提示着每个人:我们与恶的距离很近。在那些隐秘的、黑暗的角落里,来自外界的挤压与教化成为恶最佳的养料,悄然发芽成长,若不加干预,最终就会结出绝望的果实。

比起犯后惩戒,事前预防的角色往往更关键。未成年之所以称为未成年人,正是因为心智发育、控制能力还不健全,而这些不健全一方面伴随年龄增长而弥合,另一方面可通过外在引导教育而得以改善。

利用高频的心理健康关怀帮助建立稳定的内心世界,通过定期的普法教育帮助培养法制意识,从源头处正视并扼杀恶意。在性恶论里,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即人为。当人为多一点,隐秘的角落就会少一点。

关键词: 犯罪低龄化 问题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