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进入“下半场”,代表委员聚焦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
发布日期: 2020-05-22 11:21:08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当前,疫情防控已进入“下半场”。如何推动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切实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成为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多位代表委员建议,建设高水平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国家医疗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市庆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太利表示,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我国制度优势得到集中彰显,但也暴露出公共卫生体系存在法律制度不健全、防疫系统不完善、资源配置不平衡等短板。

孙太利建议,加强顶层规划,完善健康中国战略制度保障。将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监测预警体系、疾控体系改革、“平战结合”等纳入健康中国行动中;将公共卫生防疫体系建设纳入“十四五”规划并作为重大课题,充分重视对公共卫生与防疫的研发机构健全体系、防疫人员安全保障体系、物资储备与供给保障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的投资与管理运营规划。

孙太利认为,应强化公共卫生及生物安全法治保障。建议完善公共卫生领域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和制度保障体系建设,尽快研究并出台公共卫生法、生物安全法等,将公共卫生体系及生物安全的建设目标和国民生命健康主要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的年度考核,加大考核权重,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陈保华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暴露出我国医疗卫生应急物资储备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应当尽快找差距、补短板,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高度构建和完善国家医疗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

陈保华建议,进一步健全科学评估体系,明确中央及地方各级储备标准。建议国家卫健委和应急管理部在充分考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特点、规律等因素的基础上,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进行全面评估,科学测算潜在需求,结合物资的保质期、保障人数等,制定医疗卫生应急物资储备目录,并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所须储备的品种、规格、数量、更新周期等。同时,优化储备形式和储备地点,提升储备效能,可在保证物资储备充足的基础上,采用政府储备与社会储备、实物储备与生产能力储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多元化的医疗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以及资金储备。

陈保华还表示,在此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国家联防联控机制在物资调配、抗病毒药物开发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成效显著。应坚持全国“一盘棋”,进一步优化统一调配机制。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政协主席王荣指出,近年来出现的公共卫生安全风险事件,暴露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普遍存在专业人员匮乏、经费不足、工作能力有待提高、疾病防控新技术应用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新形势下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他建议,参照高水平医院建设模式,分片区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若干个高水平的区域疾控中心。争取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打造一流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解决疾病控制能力区域不平衡和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

王荣建议,通过建设智慧健康促进和实验室平台,为公众提供科学精准的健康信息,实现公众与平台间的实时智能交流,提高公民健康素养。同时,实现检验检测全过程追踪监控,以及危化品(生物)安全风险预警情况可视化等智能化管理,打通从样品采集、检验检测到信息上报、公众查询的全过程通道,提高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可溯源性。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病中心主任蔡卫平建议,建立高效、公开、透明的传染病防控体系,包括多途径获取疫情预警和预测信息,推动“反向病原学”研究,并开放医疗机构的诊断权。建议成立国家和省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委员会,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时应及时组织专家委员会研判,独立作出疫情预警和对已发生疫情的发展预测,提出有效的防控措施。

关键词: 疫情防控 公共卫生 补短板

推荐内容